BH4SRC之业余无线电笔记


传播的物理学意义

作者:K9LA 翻译:BH4SRC

如果有人问你“160米波段的传播和6米波段的传播不同么”这个问题,我想你的答案肯定是“是的,它们的传播不同”。不过请注意,即使在这么大的频率范围内,传播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。共同点就是从160米到6米的电磁波都遵循同样的物理定律。因此,如果你能理解从160米到6米波段内折射、吸收和极化的变化规律(这三个要素决定了电波能否从A点到达B点,还决定了接收到的电波的信号强度),你将会更深刻的理解从1.8MHz到50MHz频率范围内的传播特性。

折射

我们所做的绝大多数QSO都是通过折射完成的,还有些则是通过反射和散射完成。我们将主要讨论折射,因为绝大多数的QSO是通过它完成的。电磁波折射的基本定理是对于给定电子浓度条件下,折射量与频率的平方成反比。换句话说就是,随着频率的降低,电波将弯曲的更厉害。

我们可以通过射线追踪的方法来检测这一理论。图一表示的是在太阳活动高峰期时,以2°仰角对较高频电波在白天进行的射线追踪。

当追踪射线的频率从49MHz降到28MHz时,通过图一可以证实频率越低射线弯曲的越多,即增加的弯曲量使得射线折射的更快(折射位置在电离层的高度更低)。因此追踪射线频率降低时,其折射点高度也随之降低。同样的随着频率的降低,追踪射线的单跳的距离也随之降低。

需要注意的是21MHz和14MHz两个频率的状况。在追踪射线的频率为21MHz时,电离层E区域对其产生了很多的折射,因此21MHz频率的单跳距离超过42MHz频率的单跳距离。而在追踪射线频率为14MHz时,电离层E区域的电离程度足以支持其反射回地面,从而导致其单跳的距离更短。

图二同样是射线追踪,只是表示的是低波段频率在夜晚的状况。所有的追踪射线发射仰角为5°。

我们同样可以发现,随着追踪射线频率的降低,追踪射线的最大高度和单跳距离都在减小。注意10.65MHz频率在我所选实验条件下(5°仰角,夜晚,正常的太阳活动)穿越了电离层。

还要注意下两个最低频率(1.9MHz 和0.15MHz)没有达到E区,因此它们的单跳距离也极短。仔细研究下160米波段的话,可以得到有趣的发现。图三表示的160米波段的实验,发射仰角从0°到20°,步进为2°。

基于所选的测试条件(1.9MHz,夜晚,正常太阳活动),发射仰角大于等于6°时,单跳发生的区域从E区域转为F区域。而发射仰角小于6°时,单跳仅在E区域产生。这可以简单理解为夜晚也存在足够多的E区域电离(夜晚典型的E区域反射临界频率约为0.4 MHz),从而导致低仰角发射的1.8MHz追踪射线折射回地面(根据最大可用频率和临界频率的正割定理)。

吸收

电磁波吸收的基本定理是在给定的电子浓度条件下,吸收量与频率的平方成反比。也就是说,随着频率的降低,吸收量增加。

在夜晚进行1500公里路径的射线追踪,另外在白天进行3400公里路径的射线追踪,测量这两种条件下的吸收量可以得到表一的结果。所有数据基于F区域的单跳。

表一的数据证实了频率越低,吸收越多的定理。不过请注意,表中左侧数据中0.15MHz的吸收量,与1.9MHz相比它的吸收量降低了很多。原因是0.15MHz的射线无法达到19MHz的射线所能达到的电离层高度,事实上其根本很难达到吸收区(即夜晚的低层E区域)。因此,当你听到低于1.8MHz频率的业余无线电长距离通联的报告时,你就能明白这其实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,只是物理定律在起作用而已(我并没有贬低实现这一通联所做的努力,操作员需要提高自己的天线效率、克服人造噪音的干扰等等)。

极化

当我们从我们的发射天线上发送一个信号时,这个信号被送入电离层并耦合成2种类型的电波在电离层中传播,一种是常波,另一种是异常波。这两种波形的极化方式在50MHz的圆极化和1.8MHz近线性的椭圆极化之间。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低至3.5MHz电磁波的极化方式看作是圆偏振的极化方式,当两种波穿透电离层时,穿出点的极化方式被用来表述我们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式。

低至3.5MHz的频率,它们的常波和异常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都非常相似。由于1.8MHz的频率和电子的旋转频率近似(根据磁场不同,电子旋转频率介于0.7MHz和1.7MHz之间),因此它的异常波吸收显著大于常波的吸收。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,通常讨论的时候才把1.8MHz排除在外(这只是一个原因,还有一个原因是1.8MHz频率的异常波折射指数与常波也不同,在电离层中传播时导致它的传播路径也不同)。

总结和意义

下述的总结关注于传播的物理学意义中的3个指标折射、吸收和极化,还列出了一些相关的意义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总结和意义的大部分是基于给定的电子浓度条件和基于F层的研究得出的。实际上我们有2个主要影响因素(F区域和E区域),以及传播的突发性都给这些大部分的总结和意义增加了复杂性。


<<<返回 BACK>>>